服務熱線 全國服務熱線:

0951-6047121

枸杞文化

枸杞種植栽培歷史介紹

來源:未知點擊: 發布時間:2015-01-16

杞子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就古代文獻記載而言,枸杞子最早見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名家依據《說文解字》解釋說:“杞,枸杞也,從杞聲”,甲骨文卜辭中關于殷商時期農田生產的內容頗多。卜辭中有“田”,“作大田”的記載,還有“黍”、“稷”、“麥”、“稻”、“杞”等農作物的豐歉,他們經常進行占卜。甲骨文卜辭中關于枸杞的占卜記載,就是殷商帝王這種心態的反映。甲骨文卜辭中的“杞”字,有的也可能是“姓氏”、“地名”、“國名”,但追根溯源,作為“姓氏”、“地名”、“國名”的“杞”字,應源于對人的生命具有神奇作用的“杞”樹的崇拜。他們以“杞”樹作為植物圖騰,其“姓氏”,為“地名”或為“國名”也就以“杞”樹為“姓氏”,為“地名”或為“國名”了。據《史記》《通志》載:“杞氏”為夏禹之后,“杞”字見載于殷商甲骨文,其種植年代必在甲骨文之前。這說明人們在夏禹時代就已認識杞樹,崇拜杞樹了。

20世紀70年代以來,陜西省岐山縣周原等處陸續出土了大批先周及西周早期的甲骨文卜辭,其上契刻有小祭、卜出入、卜田獵、卜豐歉等事項。這些卜辭與殷商甲骨文卜辭在時代上一脈相承,在內容上基本相同。特別是西周甲骨文卜辭的一批內容與《詩經》的一些內容能夠互相印證,如《大雅·文王有聲》篇中的“考卜維王,他是鎬京、維龜正之”。 《大雅·綿》篇中的“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其內容就是與甲骨卜辭的相關占卜內容完全相合。由此可知,商周卜辭的一些內容與其后的傳聞,至少有七篇:
《國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缎⊙?middot;四牡》:集于苞杞。杕杜:言采其杞?!缎⊙?middot;南山有臺》:南山有杞?!缎⊙?middot;湛露》:在彼杞棘?!缎⊙?middot;四月》隰有杞桋?!缎⊙?middot;北山》:言采其杞。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記述的大概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事情,其中許多篇章系周人所作。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中寧縣中河鄉、中衛狼窩子坑的西周墓葬、車馬坑證明,西周疆域已北越今六盤山,到達今寧夏黃河南岸的海原、中寧、中衛地區,《詩經》七篇歌詠的枸杞子在什么地方?其中6篇很難確指,唯獨《小雅·北山》有地可考。其歌詠采摘的應是寧夏中衛市及其毗鄰地區山川原野上生長的枸杞子。該詩篇名“北山”,開篇頭兩句就是“陡彼北山,言采其杞”,其意思是說,登上北山那高粱,采點枸杞子嘗一嘗。關于詩中的“北山”,《山海經》第十三,海內車經載:“郁郅長垣”北面的“北山”。“ 郁郅長垣”即今寧夏固原長城,固原長城北面的“北山”,即今六盤山北垂及其余脈,亦即橫亙于中衛市海原縣、中寧縣及原中衛縣香山地區的低山丘陵區。這一帶的山脈,《山海經》稱作“長城北山”,《詩經》稱作“北山”,這一稱呼延續時間很長。由上可知,這一地區稱作“北山”,由來已久,這塊低山丘陵區古今都是盛產枸杞子的地方,由此可知,枸杞子的種植、采摘、食用至少也有4000年左右的歷史。

唐朝郭橐駝《種樹書》記錄了枸杞扦插繁殖技術,唐代陸龜蒙《杞菊賦》中稱“春苗恣肥目,得以采擷之,以供左右杯案。及夏五,枝葉老梗氣味苦澀……”唐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醫書《千金翼方》中稱:枸杞“甘州(甘肅張掖一帶)者為真,葉厚大者是”。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枸杞,陜西極邊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葉長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樸,甘美異于他處者。”在當時一些文人的詩賦中也多處提及枸杞,例如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云:“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稱道枸杞的功能品味,可以延年益壽;宋朝蘇東坡在《小圃枸杞》一詩中稱:“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指出枸杞的根、莖、花、、果皆可利用。

宋代吳懌在《種藝必用》中介紹了枸杞的種法:“秋冬間收子,于水盆中挼取,曝干。春熟地做畦,畦中去土五寸,勾作壟。壟之中覆草稕,如臂長,與畦等,即以泥涂草稕上。以枸杞子布于泥上,即以細土蓋,令遍。又以爛牛糞一重,土一重,令畦平,待苗出,水澆之,堪吃便剪。兼可以插種。”元代《農桑輯要》中指出3月可以進行苗木移栽,同時提到在三伏天進行壓條繁殖,植株生長特別茂盛。

元代魯明善在《農桑衣食摘要》一書中對枸杞子作了專門論述:“鉏肥熟地,作平畦,紐草稕如臂犬,鋪填于畦中,以泥塗槨上,然后種子,用細土及牛糞覆蓋,令勻、苗出、頻澆之。春間嫩芽、葉可作采食”。作者把枸杞種子育苗種植論述得清清楚楚,按1330年成書計算,距今已是600余年之久了。明朝初期俞宗本著的《種樹書》也有類似的記載,明代末期的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有“截條長四五指許,掩于濕土亦生”的記載,說明當時就采用插條的方法繁殖枸杞。枸杞作為藥物較詳盡記載的,首推400多年前,我國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了。他在《本草綱目》中科學地解釋了枸杞的名稱,指出“枸杞二樹名,此物刺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古兼名之”,并對枸杞苗、地骨皮(根皮)、枸杞子粉氣味、主治等項作了詳細的論述,還附錄了多種醫療配方,這對現代醫學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明朝《治弘寧夏新志》特產部分記載了枸杞,并將枸杞作為藥材記載。從該書撰寫時間1501年算起,迄今已有500余年,當時將枸杞作為“藥品”,說明生產數量多,品質好,已聞名于全國。枸杞在明朝以前有種植,但規模不是很大,明朝弘治十四年(公元1561年)被列為朝廷貢品后,種植面積才有所發展。明嘉靖《寧夏新志》“有僻園生產”和清朝乾隆《中衛縣志》“寧安一帶家種杞園,各省入藥枸杞皆寧產也”的記載。

清朝時期《朔方道志》記載,枸杞寧安堡產者優。清乾隆年間,中衛知縣黃恩賜曾做詩云:“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nbsp;中衛縣志》有“枸杞寧安一帶家種杞園,各省入藥枸杞皆寧產也”的記述。綜上所述,根據古籍記載,我國枸杞的栽培歷史從春秋戰國時期至今應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天堂av无码av在线_天天射,日日操,夜夜曰,时时干_国产黄色靠逼视频网站_a片性色在线观看无码免费